English | 中文版 | 手機版 企業(yè)登錄 | 個人登錄 | 郵件訂閱
當前位置 > 首頁 > 技術文章 > 單細胞分離策略的優(yōu)缺點

單細胞分離策略的優(yōu)缺點

瀏覽次數(shù):4583 發(fā)布日期:2018-10-25  來源:本站 僅供參考,謝絕轉載,否則責任自負
    據(jù)美國能源部微生物基因組學計劃的主管Tanja Woyke介紹,研究人員使用幾種方法分離單細胞,它們各有優(yōu)缺點。

     Quake曾使用微流體方法來分離一種稱為TM7的無法培養(yǎng)微生物1。TM7是桿狀的,于是Quake及其團隊專門捕獲口腔微生物群落中的桿狀細菌。隨后他們通過核糖體RNA來追蹤所要的細胞。在35個分離的桿狀細菌中,4個都證明是TM7,他們對其中一個進行測序。

Woyke認為,微流體方法有兩個主要優(yōu)勢。第一,用戶能夠觀察他們正在分離的細胞,這讓他們能夠選擇特定的形態(tài)或表型,并將此信息與基因型相關聯(lián)。第二是擴增效率。單拷貝的細菌基因組顯然不夠用來測序,因此需要全基因組擴增。但并非所有片段都能同等擴增,一些可能會丟失。“一些研究表明,如果反應體積越小,那么單細胞基因組的回收就越好,覆蓋也更加均一,”Woyke說。

     盡管如此,微流體策略通常是低通量的,且只有少數(shù)實驗室能夠接觸到這種設備。一個商業(yè)化的選擇是Fluidigm的C1™單細胞自動制備系統(tǒng),這個微流體系統(tǒng)能夠自動化分離和制備96個單細胞的測序文庫。不過,它只適用于哺乳動物細胞,目前不支持細菌分離。

    另一種單細胞分離方法是顯微操作,其中研究人員使用操縱桿驅動的玻璃毛細管來挑選單個細胞,并依次轉移到目的容器中。

     Woyke表示,她偶爾會使用這種方法,主要是在處理低復雜度的樣品時,在2010年發(fā)表的一篇文章中,她和她的同事對一種昆蟲的細菌共生體進行測序,根據(jù)它獨特的形態(tài)將其與另一種共生體分離2。“這就是主要優(yōu)勢,”Woyke說。“你可以看到細胞。”不過,顯微操作的通量也非常低。若細胞能游動或有粘性,則很棘手。
發(fā)布者:上海研生實業(yè)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電話:021-59963601
E-mail:3004902019@qq.com

標簽: 細胞
用戶名: 密碼: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
評論只代表網(wǎng)友觀點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 請輸入驗證碼: 8795
Copyright(C) 1998-2025 生物器材網(wǎng) 電話:021-64166852;13621656896 E-mail:info@bio-equip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