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目:A constitutive interferon-high immunophenotype defines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
期刊:Cancer cell
IF:48.8
Doi: 10.1016/j.ccell.2024.12.008
免疫檢查點抑制劑(ICI)療法的出現(xiàn),徹底改變了晚期或轉移性錯配修復缺陷(dMMR)和微衛(wèi)星高度不穩(wěn)定性(MSI-H)結直腸癌(CRC)患者的治療格局,大幅提升了無進展生存期(PFS)。然而, dMMR CRC因其高突變負荷(TMB),理論上更易對免疫療法產(chǎn)生反應,但實際響應率不足50%;此外,絕大多數(shù)具備正常錯配修復功能的pMMR CRC患者則幾乎無法受益。腫瘤免疫微環(huán)境(TIME)的復雜機制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,但其具體調控機制目前仍未明晰。本文通過多區(qū)域轉錄組分析及單細胞空間轉錄組技術檢測(SMI),深入解析了兩種CRC亞型腫瘤與免疫環(huán)境的互作關系,發(fā)現(xiàn)了獨立于TMB和MMR狀態(tài)的新型免疫治療反應標志物,為精準治療和擴大免疫療法應用帶來了新的希望。
研究收集了來自28例dMMR和30例pMMR結直腸癌患者的59個腫瘤樣本,兩組患者在年齡和腫瘤分期上的分布相似。另有23例dMMR患者(24個腫瘤樣本)接受了抗PD-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,依據(jù)治療反應被分為應答組和非應答組。
空間轉錄組學技術手段
1、利用激光顯微切割(LCM)技術對腫瘤核心區(qū)和浸潤邊緣區(qū)域進行了精確分區(qū),分別選取腫瘤上皮Te、腫瘤間質Ts及相鄰正常上皮(Ne)區(qū)域,進行轉錄組測序。
2、通過兩例ICI應答的dMMR和兩例IFN-high型的pMMR CRC樣本,利用CosMx SMI技術在單細胞水平上獲取了細胞的空間位置以及轉錄組信息。
文章主要結果
1、研究團隊利用激光顯微切割(LCM)技術,精確分割到結直腸癌核心區(qū)與浸潤邊緣區(qū)域的腫瘤上皮(Te)、腫瘤相關間質(Ts)及相鄰正常上皮(Ne),通過優(yōu)化文庫構建實現(xiàn)高質量轉錄組測序。結果顯示,組織類型(Te vs. Ts)對基因表達影響遠大于不同CRC亞型之間的差異,且dMMR亞型展現(xiàn)出更高的異質性,而pMMR亞型基因表達更豐富,可能關聯(lián)其干性表型。腫瘤核心與邊緣區(qū)域異質性較小。功能分析揭示IFN反應、STING通路及腫瘤干性等在不同亞型間差異顯著,暗示腫瘤內在特征與免疫微環(huán)境的復雜互作。